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藝評 - 田光復

時空的詩畫 -- 蘇新田

~用非線性宏觀觀點觀察想像整合多個世界~

2007/01/23 田光復

自古以來,人們知道太陽、月亮及所有的恆星,高掛天空不斷循環地出現如圓,於是進而成為一種類似永恆的思維典範。圓雖是靜態的,但又似是一不斷循環的形,具高度對稱性—鏡射、翻轉、旋轉的對稱。在自然界裡,它常常以靜態出現。例如,一滴水、例如太陽、月亮、樹幹、或貓怕冷捲屈身子,所取的基本形狀是圓。刺蝟、穿山甲遇敵亦採用圓形封閉地防衛自己,也是靜態地呈現。所有的圓皆隱隱影射它具有一個被它圈繞的中心點。


人類很聰明,察覺圓形很可貴,於是製作圓形的車輪、盤子及圓桌方便運送,使人們不用提起物件便可持續用一致的方法將之滾送到達遠方。人類又做出各種大小立體化的圓---球體或簡化一點的圓柱體---以方便運輸石塊等重物。或用繩子綁住石頭循環加速當成武器投擲出去,例如鏈球。武術太極也以圓為生生不息之武學原理。圓上各點不分階級、沒方向性,因此可以循環滾動無礙。


對天體之運轉,古人雖沒找出充分的證據斷定太陽、月亮以圓形軌道圍著地球轉,但也只好認為軌道是圓形。在了解完美的圓有中心點之後,人們當然產生一種中心思想。此觀點自希臘時代開始便一直持續著,直到牛頓以距離反平方萬有引力原則,說明一切『兩體問題』運行的軌道是橢圓等二次錐線,之後方才脫離了天體運轉以某中心為圓形軌道之思維。換句話說,原來天體運動,太陽與地球乃是『互為中心,各有焦點』。兩者之運轉軌道皆是橢圓,是雙中心不是如圓為單一中心。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將三個天體一齊考慮進來相互一齊作用,即所謂的三體問題(three body problem),它們之間如何運行則到目前還沒有解答。天體英語是Heavenly body,是天上或神的物體,它的運轉是神格決定的。但人類透過萬有引力的式子,卻窺探到它們運轉的秘密,比如說人們能預測日蝕與月蝕。


話說回來。

人類被圓形啟發加以研究、運用之後,便相信圓或球形是完美的,進而相信輪迴、循環是命運。甚至幼教理論之父福祿貝爾(德國人,約與樂聖貝多芬同時代)建議人們在嬰兒床擺吊球體、立方體與圓柱體,例如溫暖的毛線球。它們分別表示,自由任意變幻滾動---球體,人造世界如建築物、道路---立方體,而圓柱體是自由與人為建設間的調和。


相對於天體運轉之圓軌跡,人們自古卻一直相信海、地都是平而直且無限延伸,一直到地獄、天邊為止。海、地皆平直,不是圓弧,沒有弧度彎曲。除了紀元前300年聰明的古埃及人 Eratosthenes先生,他在聽說夏至時分埃及Syene-即今天亞斯文水庫-中午日光直照井底,而同一天在北方900公里外的亞歷山大城,中午陽光並不直照井底之訊息時,他馬上察覺到地球是圓球,並實地探查且算出地球的半徑約6000公里。基於生活範圍狹小有限空間之經驗,人們自然而然地發展了歐幾里得幾何學(也是紀元前300)(Euclid Geometry---它是以平面、直線與平行觀念為基礎的空間觀與世界觀。

反之,由於歐幾里得幾何學所呈現之邏輯與秩序井然的美感,人們更加相信宇宙平的,天空直的,任何方向都可以用直線一直輻射出去,互不相交直到無窮不再回來。且世界也是中心化的,是由圓心以直線四面八方輻射出去的。例如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人們更決議以宗教、政治中心羅馬輻射到全世界,這也發展了直線放射式的平面透視法。另一方面,好追求完美的人類,用一千多年時間,不斷追究平行的真理、真相,堅決相信直線之平行觀念不是人為假設,而是宇宙自然真理含有!可是,最後人類卻反而省悟到非歐幾里得幾何學其實一樣可以獨立成立,也就是說『非歐』乃是承認平直不過是假設,不是真理自然。

於是人們最後斷然打開所謂最佳途徑『必須直』這狹隘的觀念,而將之(1)形上化,因而發現更廣義的空間與圖形及更廣義的各種幾何學。而其中最切身與被人瞭解的是球面圖形與球面幾何,以及後來的拓樸學(topology)。當然追究起來,比非歐幾何早300年,人類已因哥倫布之行普遍明白地球是一球體,所以球面幾何悄悄地一點一滴地發展了。歐幾里得幾何學與球面幾何學兩者有何不同?想像一下,如果你和旁邊的人,大家拿著槍管或雷射光『平行或叫同向地』瞄準對面『垂直』的牆,你和旁立者一定分別打中不同的兩點,沒有交會。

不過要是持續地以靶點為新起點『接龍地』沿同方向,不斷做一個房間其前後兩面牆與地面『垂直』,連著做下去,不知不覺間,沿著地線兩個光點逐漸靠近,最後要相交。這是違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的斷定。這當然因為地球是圓的,所謂垂直地面的地線依據,根本是兩條大圓弧線。可是在局部裡,我們的感覺判斷地線絕對是平的、直的且平行的。

依平、直這樣延伸出來的空間觀念、世界觀念,是歐幾里得式的。它的特點就是以『人如螞蟻』那種『微觀』經驗所看到的小世界去推斷,認為整個世界、空間無限延伸出去也是一樣平直。


但若以宏觀之觀點看地球、銀河系、宇宙,就是相對論的宇宙觀、世界觀,一切便可以脫離小世界裡直的觀念。所有的事物運動之最佳的走法、描繪都必需包含彎彎曲曲隨著重力場而改變的方式。當然直也不過是曲的一種。從這觀點來看,這或許真是應了老子的一句話:『大直若曲』。以宏觀的觀點來看世界,大規模的直(直達)該是彎曲的,直的可能性反而是零。


畫家蘇新田採用宏觀的非歐幾何與相對論的世界觀,刻畫、想像並結合這須彌大千世界,時空詩畫家的理性基礎是進化而穩固的。不過,科學與藝術有別,眾所周知,單單從進化的幾何學的數學架構與理論物理的結論並不足以構成藝術創作的動因。藝術創作一定從人不可抑止的情感面持續感發啟動。情感有大小、細膩與宏偉之分或結合!甚麼樣的情感就需要某個相應的空間觀念來表現、結合。為了避免邏輯二分對立,空間本身當然可以是情感啟動的源頭。

這方面,在我與新田兄,還有其他人之談話中,發現到一種有趣且很難見到的深沈嚴肅的創作態度。當新田兄熱烈講解彎曲的時空與宇宙觀如何啟發他跳脫中心直線的透視理論,以及新的解、結構與構成時,他的熱情使他聲音愈來愈大,很想跟人分享最原始的『創作泉源』與空間理論技巧。可你發現多數人總是一時難以跳脫直線式的歐式空間與繪畫透視觀念。

新田兄雖熱情落花意切切,流水總若愚耳木情。但說也奇怪,每個人卻都感覺到畫裡的宏大廣闊甚至感到暈眩,不同於一般山水寫實!這就是主要的根本因素!其實在觀眾私下交談裡,每每已經隱隱透露出來,因為他畫裡的時空景物特別地廣闊!有時某些人刻意將他海闊天空獨特之論述拉回,趁機問個基本問題--『為何會要這麼畫?』,但都沒提到為何覺得畫的時空這麼大?他的回答倒是頗出人意外,他說:每一張畫裡面都有很大的『不滿』!就問題而言,不滿這應是蘇新田畫作的創作源頭。

你相信嗎,因為不滿?我仔細的檢查了他當時指向的畫,沒有啊!哪有不滿的地方?我看到的都是很快樂寫意的部分 — 除了視覺空間的扭轉循環之外,全部都很愉快寫意啊!畫裡皆有一份溫暖與美感,雖有部分是淒清冷嗖嗖的味道。有些畫的色韻其情如詩,極美的,何來不滿?


為甚麼?

因為真的,畫裡完全沒有甚麼不滿的地方。Well,就超現實部分,縱使他把雞蛋弄到天空,或故意讓錯覺綿綿產生,我們到底不也覺得『有趣、快樂嗎』?哪來不滿?


於是沿著『沒有』循線追蹤,我終於找到了『有』的源頭了。新田兄高談闊論的部分原來來自極度熱情的羞赧與謙虛。他的內心世界,竟相反於畫中的世界,是不滿深深長在心中;想像、寫意、暢快都寫在畫裡。他對生命與宇宙有一種極度不安、不解與疑惑。他自小在海邊,叔叔自海上回來堅定且極有說服力地告訴他『大海是準準地水平』的。後來自然科教科書裡說地球是圓的,給他極大的疑惑與刺激,年長後連帶宇宙平直的問題也是一樣困惑著他。


他的畫作習作草稿,有許多皺折的面與體,也就是許多像『之』字形的圖形,這也是很有意思的『藝術創作要素』。或許它是一種彷彿汽車登山的反反覆覆退退進進的哲學符號表徵,或者是表現各種痛苦的內在符號。也因為如此,皺折可以變化,可以變化成另一面,比如說從下面透過皺折轉到上面,這是一個繪畫元素。

反觀20世紀過去西方許多抽象畫畫家,簡簡單單,總是脫離不了直線,或雖說是曲線,如中國的寫意畫、草書,到底還是十分圓滑,說它不過是變形的直線畫風也不為過。因此若說前衛,蘇新田的畫是真實又固執又誠實又絕對的創造前衛。線條簡單但是『空間複雜化』,畫裡幾個時空世界多面循環的組成一個四度的宇宙--在二維的畫布裡!


他的大格局風格乃是誠實的畫家的信念與熱情,每一幅畫裡的河流、山脈、高速公路(沒有鐵路)他都不願因傳統的透視法讓它們不得不很快地消失在一般畫布裡的地平線。於是他將它們『導入』另一個世界或翻到畫布之上方讓它們綿延不絕,如此設想,熾熱地震撼人心。有人說台灣很小,怎會有大格局?其實這樣子說法,說的是政治、軍事、經濟的或陸地面積小,是量化數字比較大小的觀念,是『非藝術』的思維意識。

就崇尚自由創造的心靈而言,如東坡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用之不竭。』。風月之靈性無大無小,無時無地任君取足無窮,端看胃口肚量想像能力,這是藝術為藝術的特點。讓我們用想像力說台灣大小,台灣很大。台灣天空大,但地的分母小。

若談海洋大,那我們的分母更小,分子分母兩方這麼一除,感覺我們的天空絕大,比日本、韓國大,比菲律賓大,當然更比中國大陸大,我們花蓮往東往北往東南一看,那種大,那種變幻無邊的廣袤,讓人何止是感動,何止是令人想膜拜讚嘆而已!當然南海孤島觀天亦能如此。


雖然他說他的視覺彎曲理論不過是誠實檢討了基於微觀平面透視的欺矇,但是畫裡的樹、地、石頭、雲、天空、大海、河流、高速公路,全部在循環的基調上組合,用形體與漸變之顏色細節產生一種韻律和動感,給人一種富哲思又理性、安定的結合,這是藝術創作最困難最挑戰最關鍵的地方,它具有某種胸懷、理想和自然意境,他想否認也不可能。


當一個創作者有著熾熱的情感,若是沒有合適的空間深度、結構方式、技巧與理論來安排情感綿綿的流洩,這將是最困擾的創作災難。前者需要藝術家的內在能量,後者需要藝術家的理智專業與嚴謹駕馭媒材之能力。兩者須兼備才是一個真正能立足的藝術家。繪畫藝術的最大特徵是畫家對如此迫切焦慮的要求,必需將之置放在平面畫布的二度空間裡。只有二維空間的畫布才能因為『擠』而釋放出情感與形式最炫目之光芒。

若是用雕塑或任何三維的媒材,都會空空地鬆散掉,人們再怎麼看都覺得荒唐。因為我們對三維空間太熟悉了。只有二維的畫布,人的腦筋才願意接受將兩者跳出常識邏輯擺在一起,此時人的想像力才真正能脫將韁無繫地飛奔於宇宙的時空與重力場裡。我想,蘇新田的畫你可以用這樣的角度去欣賞、遨遊。


最後,讓我說說 (2)Mobius帶」與他。大家記得有一句稱許一個人值得尊敬、敬畏的話叫『表裡如一』嗎?表裡如一說的可是,人有裡外,雖是兩面如一面,不過,到底還是『兩面』,只是兩面如一面。透過對Mobius band的喜好,蘇新田情不自禁地沈醉在,兩面根本是一面,從外到內、裡外相通只有一面的空間世界裡。我想,他的人必也如此,裡外皆一面,也許這話該問他的牽手,是不?如果不是透過對Mobius Band Escher錯覺畫法的研究,他也沒辦法組成多空間的畫面。


1:所謂將之「形上化」,

就是說「直線」本來是個具體對象,我們開始將它與它所屬於空間的特性仔細檢查並抽出其特定概念要素,再推廣到一般情形。例如,平面裡兩點間最短的線是『直』的線,你拉拉繩子就曉得。可是在球面上兩點「最短的線」是過兩點大圓的弧線,例如兩點用橡皮筋緊撐出。此時球面上根本沒有直線可用,球面底下的不算。所以我們開始不認為兩點間「最短的某某線」一定為『直』線。到底直不直,端看兩點間所屬的空間是怎麼樣來決定。


2Mobius帶(穆比司帶子),

小小的自然界看不到它的自然存在。不過人們有時早起為了趕時間,匆忙之間,將腰帶的反面當作正面從皮帶環穿過,這時皮帶的正面和反面銜接了起來,成了無所謂正面或反面的曲面。若是說圓是自然形狀之中的一個經典,是因為它的循環性,換句話說就是圓的任何一部份都和另一部份一樣。那麼圓或球面是封閉又有內外之分的,圓柱也如此。如果是這麼講的話,那麼Mobius帶豈不更完美?它竟然只有一個面,連裡面與外面都無法分辨!


3:循環的空間,

若是以數學的觀點來看,它有兩類,一類是有定向性,另一類是非定向的。要不,剩下的就是非循環的空間了。Mobius帶是非定向的,宇宙不一定是定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光臨本站並發表意見,您的意見不會馬上秀出來,待站長同意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