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藝評 - 李長俊

反概念的空間(Perverse Space) 評介蘇新田的畫展

李長俊(Charng-jiunn Lee)

(原載1979年12月《雄師美術》106期)

今年九月,蘇新田在台北阿波羅畫廊舉行油畫個展,作品都完成於1973年。它們亦如其他一些優秀的作品一樣,在當初推出時,也未曾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我們民生富裕社會進步,藝術的環境較過去更加良好,我們希望它能獲得更認真的注意。

雖然這些畫並不是最新近的作品,但在我國藝壇,卻似乎仍然不見有第二人走相同的路線。這是否多少反映了它那「反俗眾」的性格,而與逐漸淪為流行歌曲般的「照相式的寫真主義」大異其趣呢?

我與蘇君,大學同班,畢業後又為畫會會友,多次舉行聯展,為現代藝術努力,相交了近20年了,我深知他對於自己所抱持的理想,有著熱烈的執著。雖然他最近作畫較少,但對於理論的鑽研則更加專精深入,且其體系也已接近完成的階段,此次畫展,也可說具有整理與預告的意思在內。

由於近年來,我自己從事美學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探索,因此樂於這個觀點,嘗試對他的作品及思想背景,作一粗略的介紹。

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他的畫並不是那種打著「從小工友變成大畫家」的口號,或以「天才抑瘋子」的傳奇故事取勝的,而是為了「紀念愛因斯坦的百年誕辰」而展出的。其實,就算他不曾在「展出序」上聲稱與「相對論」、「拓樸學」、「非歐幾何」……等等有關,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畫是「純知性」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印象。看他的畫,不會引起情緒上的激盪,也不會有感情上的共鳴或精神上的震撼,因為這不是他要表現的。當然,他的畫也不是那種平靜安祥、賞心悅目的作品,因為那也不是他要表現的。他最希'望的是你看過了他的畫以後,能夠進行一次「頭腦的體操」!

如果我們把繪畫分為「表現意象」的與「呈顯概念」的兩大類,則他的作品當屬於後者。他的全部努力是在於如何用恰當的形象來呈示一套「系統概念」,而此種創作即是「圖示」(demonstration)的過程。因此,根據「表現的形式以內容為依據」的原則,我們看到了他的畫:構圖是四平八穩的,造形是幾何化的,而色彩則是平塗無筆觸的。


但雖然他的創作動機主要地是由愛因斯坦的「時空連續區」、或「四度空間」的理論出發,但是這並不意指「反過來說,也可以在這些畫裡看出這樣的科學理論」,事實不然(並且這顯然的也不是畫家的意圖)。實際上,以二次元的平面繪畫表現三次元的物理空間,已經是經由視覺的「投射」(projection)加以轉換了(它們只是「對應」,而非「等值」),因此以二次元的平面繪畫來表示四度「空間」的思想,在基本上是受到「媒體」本身的限制。不過關於這個限制,蘇君以為「是作為推論用的思想工具出了問題」,因此,他的一系列的畫都是在摸索一個可以滿意地解決這個問題的構思!關於這,現暫時保留,因此,若僅就「造形美術J的範疇來看,他的畫就變成一種純「知覺J,尤其是「視覺」的問題了。

但是實際上,什麼樣的繪畫不跟視覺發生關係呢?絕對沒有!不過,一般的畫由於在創作的意圖上是透過形象來展現美感,如一幅人像、風景或靜物。因此我們並不曾意識到基本視覺作用的進行。反過來,由於蘇新田的畫在理論上是與意象的表現無關的,所以我們美感經驗被抽離了,只剩下單純的「視覺行為」。

而正如相對論的時空觀念是對於我們根深蒂固,習以為常的絕對時空觀念之反動一樣,在他的畫裡所展現的形象,也是我們一般的形象概念之反動。有求知欲與好奇心的朋友,不妨到他的展覽會裡去臨摩他的畫看看,如果不是捉住了訣竅,我保證那很難畫對的(雖然只是些單純的幾何形),而這就是我們的「固定概念」在作祟!

由於這種「反知覺概念」之事實,才使我們特別注意到「知覺概念」的存在。猶如一個正常的胃,它默默地,平靜地在進行消化的工作,我們平常並不感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它發生了毛病,引起疼痛了,我們才特別感到它的存在一樣。看蘇新田的畫,就是能使我們注意到「視覺行為」本身,因為我們碰到了問題:裡面的變成外面的,虛的變成實的,主題變成背景,對的變成錯的……或者都反過來,也一樣。(見圖解)而這一切變化是不聲不響,悄悄地進行的。

這一方面固然是它的妙處,但反過來說,正由於它是如此悄悄進行的,因此除非我們「循著」每一個線段或「造形單位J去看它,否則,這種虛實變化,裡外合一……的現象,不容易被覺察出來,至少不如用口頭或文字的說明,配合草圖來得有效。

圖一 作品實際構成分析 圖二 作品實際構成分析

此我們發現了這種「圖示繪畫」的一個特質:它一方面從意象的描寫性獲得解放而進入純粹的空間概念,但同時,在另一方面卻增加了對於文字語言的依賴!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對於作品乍看一眼時,或心中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例如沒有讀到文字或聽到口頭的說明),作品的意圖似乎是相當微弱不明顯的(見圖解)。我想這是他這種呈顯概念的「圖示繪畫」,本質上的一種限制吧?

圖三 圖一乍看時的印象 圖四 圖二乍看時的印象

圖五 馬格利特 這不是一隻煙斗 ,1928

不過,若與「達達主義」(Dadaism)或「超現實主義」,以及最近的「普普藝術」(Pop Art)的一些相類似的「反概念」的作品比較,我覺得蘇新田的畫,卻有比他們更加肯定的效果。例如比利時的Magritte的一件作品,「這不是一隻煙斗」(Ceci nest pas unepipe),將兩種互相矛盾的符號(文字與形象)並置。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效果。

這是受到表現方式本身的限制。因為如果我不懂法文,或從沒見過煙斗,那麼它們的矛盾性便對我毫無意義。就算我認識法文,其效果還是很弱的,因為我們也常常聽見小孩張冠李戴,指狗為貓,而不致產生任何精神上的驚訝!另一個例子是日本畫家岡田博的作品「紅」。這幅畫就是在綠色的畫布上,留下空白的英文「紅」字(RED)。其表現的缺點與前者同。就算是利用補色「後象」(after-image)原理,其效果還是很弱的。實際上,我們通常讀書看字,不論文字形狀,大小或顏色有怎麼樣的變化,並不致妨礙到概念的形成,所以根本無矛盾性可言 (見圖解)。

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我們看畫的行為本身,實際上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而不是「一眼」看完的,因此,不論中外,自古即有「讀」畫(read)的說法,顯示那是一個在時間的線上展開的過程。這種觀念更得到現代「實驗美學」的證明。

因為我們看畫是一部分接著一部分看的,所以這個事實也多少影響了蘇君的作品,在空間上展開虛實互換的效果 (見圖解)。我們發現,似乎比較小的畫幅,(或反過來說,較大的展覽會場),特別是在適當的距離內,可以使「整幅畫」,同時進入「焦點範圍」內時,其效果最好。在這情形之下,他的畫立刻產生「主題與背景」迅速互換的「頻閃效應」(stroboscopic effect) (見圖解)。

這種視覺效應與一般心理學裡,關於「視覺錯覺」的某些實驗雖然頗有類似之點,不過由於蘇新田的作品,其主體與背景是「同質性」的(homogeneous),所以其效果似乎還要強些(見圖解)。

圖六閱讀個別的作品,每個部分都沒有不妥之處 圖七閱讀個別的作品,每個部分都沒有不妥之處

蘇新田_img_68


圖八 理想的掛畫空間



圖九 異質的形象錯覺


圖十 半同質的形象錯覺  圖十一 同質的形象錯覺


在「思想性」已經淪為空洞的「作品標題」或像「吃瓜子的哲學」這樣的閒談雜話的今日藝壇,我們幸喜蘇君不是那種唸了兩本「哲學概論」,或「禪學入門」,便口沫橫飛的畫家。它對於哲學思考的喜好是十年如一日的。最近更從事「大乘有宗的現代解析」之雄心勃勃的系統化研究。這是一個對於大乘佛教,「法相唯識宗」與藝術的可能關係,所作的全面探討,充分證明他的功夫不是「玩票性質」。

我只是奇怪他如何能將這種「煩瑣哲學」(這是我對「唯識法相」的印象)和他本人那種「中國禪」(與「印度禪」有別)的氣質混合起來?他那張牙瞪目的表情,,以及攸忽不定的「機鋒轉語」,每次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預展那天晚上,朋友們一道吃飯的時候,他突然即席高聲背誦玄奘大師所譯的「般若心經」,雖然他沒有全部唸完,但一時使我感到,他還是像大一新生般的稚樸天真。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表現佛學意境的時候,比起那只把幾個佛像帶入油畫中的作法,更加「如刀入水」般的不著痕跡吧?

以上我試著把蘇新田君的繪畫及其思想背景,約略地描述完畢了。至於其價值的判斷,我希望一本「現象學」的精神,將它「劃入括弧」,「存而不論」了。

2 則留言:

  1. 畫家畫展主題尚未呈現先來評論?

    邏輯錯誤。

    回覆刪除
  2. 畫展主題與導覽未出現評論倒先一步?
    甚麼邏輯說說看?

    回覆刪除

感謝您光臨本站並發表意見,您的意見不會馬上秀出來,待站長同意後公布。